愿海精髓——普贤刹之杲日
章义措荣华吉阵波格 无边二资功德所成身
沿拉哲杰丹巴仓央松 具足六十支分梵音语
多吉云丹根内作波特 十力功德周遍圆满意
特旺拉耶拉巧功色所 天中胜天仁王祈垂念
德阿森吉其且纳沃措 极剧三苦摧残之众生
刚给贼钦特吉涅瓦荣 谁以广大慈悲近摄受
敦尼多巴耶因久沃协 为欲二利所愿如意成
拉美向却巧德特杰达 而发无上殊胜菩提心
达将喀年卓根玛东瓦 我亦乃至等空众生尽
让敦耶迪华拉摩洽巴 不贪自利寂乐之享受
言潘拉波三秀坚因定 依于利他如饰胜意行
杰巴夏奥哲波中且拉 从而趣入三有之大城
杰瓦根德雅吉钦波得 所有生世慧藏唯一父
将华华悟吉因吉色荣 文殊勇士欢喜而摄受
根德桑布门蓝利丹波 由从普贤大愿所开显
向却秀巴嘉措塔辛效 如海菩萨行处愿圆满
玛嗡南珍格嘉格杰哲 未来导师九百九十六
央德温仓嘉沃策敦才 于此刹中示现成佛时
达德雅庄涅内巧德杰 恒时随行愿成胜弟子
拉钦春利贝沃特托效 愿获广弘事业威猛力
桑安利吉追沃森坚南 一切贤劣业系众有情
才德普才得钦央德吉 此生命终往生极乐刹
奥灿东巴颂给隆丹托 获得无量光佛语授记
钦贼尼波匝钦作巴效 智悲力之威势愿圆满
哲美嘉丹达央因德内 无垢圣教兴盛常住世
瑞美卓南潘迪华吉措 无偏众生享受胜利乐
迪根耶拉门巴德括纳 意中所愿恒时唯有此
屯杰颂格沃永当德作 祈赐加持成办圣谛语
札西刚耶彭措得义得 吉祥谓之圆满四部藏
玛利杰给涅促苏色门 成就众生生存之妙药
摩希格巴匝将摩涅波 遍寻不得违逆与衰败
给拉囊威萨森恰巴效 善妙光明三地愿普照
如是于中土金刚座,菩提树庄严之世尊法座前,阿旺洛珠宗美所言,愿诸佛菩萨加持如是成就。弟子索达吉由录音整理成文,并亦如是发愿。善矣!铁马年九月十日(1990.11.29)
(注:四部藏,谓财富、妙欲、胜法、解脱,前二者为世间安乐之因与果,后二者为出世安乐之因果。)
(2000年11月译于喇荣)
成就所愿哲言
桑吉格森尼波辛拉当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
丘涅摩杰定波辛拉当 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给敦摩协敦波辛拉吉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
杰达欧瓦门蓝哲巴效 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成就所愿咒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注:天中胜天仁王乃指我等大雄世尊释迦牟尼佛!
请入普贤愿海
益西彭措堪布 讲述
今天是佛转*轮日,也是普贤云供法会的第三天。一方面想起世尊在菩提树下悟道之后,大慈大悲为人天为主的众生转了无量*轮,将一切有缘众生安置在暂时、究竟的安乐果位,身为佛弟子,应当感念佛的深恩大德。另一方面忆及大恩上师前世为善财童子,在华严会上亲领普贤大士的法教,在当今时代引导众生大量念诵《普贤行愿品》,因此我们才能在吉祥的时日共修普贤行愿。
时节因缘不可思议,随着因缘在时空中积聚,总在不期然中显现许多必然的结果。今天晚上,我也想畅所欲言,和大家讲点话。
佛转*轮的目的
首先,佛在菩提树下悟的是什么呢?佛在腊八这一天,夜睹明星大彻大悟,当时便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执著,一切智、无师智、无碍智自然现前。”所以,佛悟的是“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
其次,佛为什么要到世上来广转*轮呢?《法华经》的一句话可以作总的解释: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欲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即佛是如何知、如何见的,也欲令一切众生悟入同等的境界。抱着这样的悲悯本怀,佛来到这个世界,契合无量众生的根机,相应地引导,直至最终彻悟诸法实相。
佛转的*轮,一般归纳为三类:
初转*轮演说四谛等法门,宣说苦集灭道,告诉我们怎样是流转和还灭的缘起,破除我们乐著生死的痴心,激发我们希求涅槃的心,最终把我们的心引入解脱道中。
二转*轮宣说空性无相法门,开示从色法到一切种智之间的一切诸法,无有微尘许的实有自性,破除我们对于人我和法我的执著心。
三转*轮开示如来藏等,关键是让我们懂得客尘的有为法是虚假的,是本来没有的;本有的是如来藏,具足恒河沙数自性功德,由此引导我们恢复本性而成佛。
尽管宣说了这么多的法门,但究竟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让我们开发佛性而成佛,这就是世尊降生世间转*轮的总目的。
《华严经·出现品》有个很明显的比喻。佛说,譬如一幅画卷,大如三千大千世界,里面画有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事物,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人天动物,应有尽有。这幅画卷收摄在一个极微尘中。这时,有个具天眼的人无障碍地见到在极微尘里有包含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事物的广大画卷。为此,他巧施妙法剖开微尘,原原本本地展现出这幅广大画卷。
比喻的喻义极深,指示我们凡夫一念极微小的心中,含藏如来无量无边的自性功德。但凡夫被客尘烦恼障碍,不知道就在自己的贪欲、嗔恚、愚痴中有佛结跏趺坐,有如来眼、如来身、如来智。对这项重大的事实,无量众生都如聋如盲,全然不知。只有佛眼透彻,现见众生的无明壳中含藏如来无量无边的性德。因此,佛以大悲心要转妙*轮,开出众生的如来藏,普令成佛。
大方广
叩问自己:这个身体是我吗?身体是地水火风假合的假象,旋生旋灭。如果身体是我,那在死后身体烧成灰时,我到哪里去了?分别心是我吗?分别心起起灭灭,前一念刚灭了,后一念又生起,如果分别心是我,那分别心灭了,我也应灭了。所以,身体、分别心都不是我。那“我”是什么呢?《华严经》用大、方、广来描述我们自己的体、相、用。
观察自己:现在我的身体坐在房屋里,房屋是建在地球上,地球漂浮在太阳系里,太阳系处在银河系中……。展开来,一切净秽刹海都在虚空里,而虚空在我的真心中。因此相信我的真心是周遍一切处的。
有一则典故:孔子的弟子——曾子,对母亲非常孝顺。有一次,曾子上山砍柴去了。正好此时,家里来了客人找他。等了很久不见他回来。母亲没办法,就用牙齿咬自己的手指。曾子在山中忽然感到心痛,就背着柴赶紧回家,问母亲:“出了什么事?”母亲说:“家里临时来了客人,我只好咬手指告诉你。”(《二十四孝》)曾子的家离山上有很长路程,如果心体不是周遍的,在这边咬着手指,怎么能在那边接收到呢?
再观察:前一天是在我心里过的,前一个月也是在我心里过的,前一年、前一生乃至过去无量生都在我心里。下一天、下一年、下一生,乃至未来的无量生也都在我的心里过。因此相信我的真心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是周遍一切时的。
所以,心体是横遍竖穷的,一切法都不离心,都是以心为体,这个体就是“大”——绝待(绝对)的大、没有对待的大。
有两种法才有所谓的相对,一切法都以心为体,本来是不二的心,和谁去对待呢?一般说的房屋比桌子大,是相对桌子说房屋大,但心是绝对的大。一切法都从心产生,心体常遍,所以是绝对的“大”。
“方”是指心的相大。比如一盏灯,光、热、黄色是它的相貌,心的相貌又如何呢?它有哪些功德相状?佛经上说,心体上本来就有恒河沙数的自性功德。智慧光明、常乐我净、一切殊胜的妙德,都在本体上圆满具足,这就是“方”的意思。
“广”是说心的作用广大,能随十法界的因缘造成十法界。或者说,心随杂染和清净的因缘,造成种种凡夫和圣者的世界。一切世界都是由心造出来的。
比如,我们心里起了贪嗔痴、造十恶业,就变现三恶趣。我们心里相信因果,断恶行善,就造成欲界人天。我们心里厌舍欲界,专注一缘修定,就造成色界、无色界。我们心里修习四谛、十二缘起,断除我执,就造成声闻、缘觉法界。我们心里发菩提心修持六度,就造成菩萨佛。推演开来,无量无边的染净现象,都是由心造作的。从心体上能发起一切作用,所以是广。
还本归源
大家扪心自问:我是可悲的人吗?我的行为是正常的吗?想法是正确的吗?此时此刻的生活是真实的吗?
一个人的可悲不是在他没有吃穿,而是他本有佛性宝藏,却置之不顾,反而驰求虚假的名利、声色,在无可把捉中执捉,在毫无实义中制造意义。
外在的声色只是空花泡影,唯有心最尊贵、最微妙。生命的意义何在?就是要把自己的佛性唤醒过来,把本有的功德显发出来,把迷失的众生唤醒过来。除了心之外,一切都不真实。为什么还不迷途知返呢?
佛广转种种*轮,无非是帮助我们去除妄想执著,还本归源,觉悟成佛。我们学习佛法,无非是为了恢复自己的本来。
我们了解到本心圆满光明,感伤过去无量劫来虚生浪死、流浪驰求。现在欲显发无量自性功德,必须修习殊胜的妙行,而令自己契合本源。
如同大摩尼宝,体性光明清净,但长久受尘垢蒙蔽,有矿土污垢,仅仅思念宝性而不加以磨治,也终究不能显发光明。同样,佛性旷劫以来被烦恼污染,只是想我有真如佛性,不作戒定慧的熏修,终究不能显发清净妙用。(《还源观》)
所以,没有殊胜的修行,无因不能开发恒河沙数自性功德。倘若无因也能成果位佛,那大地众生都有如来藏,都应现前与释迦佛同等的受用,为什么现在还痛苦不堪呢?
《普贤行愿品》说,如来功德即使集合十方诸佛,穷尽无量劫数相续宣说,亦宣说不尽,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普贤十大愿王。可见,修持普贤殊胜行才能契合本源,显发如来无量功德。
普贤行
什么是普贤行呢?普是周遍一切,贤是妙善,一切身口意的行为都达到最妙善,称为普贤行。普贤行的根本是菩提心——度尽众生、修持万行、成就佛果的愿心。充分地展开,就发为广大、周遍、无尽的普贤行海。
普贤行的特点是称性、完备。称性,指自己的本性如何,本性中有何种功德妙用,完全符合其相、其量来行持。也就是,佛性中有多少妙德,就行持多少;佛性遍十方三世,就周遍在十方三世境上行持;佛性无尽,就无尽地行持……。反之,心体是周遍的,只发心礼敬几个人、随喜几个人,就不相称,就像大海器中只装一瓶水一样。
比如,心是无有穷尽的,虽然肉身会老、会病、会死,但佛性不会变异。我们轮回了无数生,佛性还好好地存在着。性海既是无尽的,发善愿为什么要有穷尽呢?有限量的发愿是不合理的,应当改为无限量。认识了这一点后,就会发无尽愿、起无尽行。
又比如,心体是周遍的,没有一法在心之外。一般认为“心在身体中或者只有一部分是心”都是错误的观点。事实上,十方三世佛都在自己的真心中。有了这种认识,任何善行上的发愿都会最广大地发。因此,普贤行愿每一愿都是发尽法界、虚空界的周遍大愿。
我们凡夫的境界并不真实,如果真实,何必要学佛呢?学佛就是发现了现在的境界有问题,才寻求真正的自在。比如,我们和十方诸佛的关系如何呢?是“我在东方,佛在西方,相隔千山万水”吗?这是不对的。佛心是周遍的,十方三世一切法都在佛的心中。我们的心也是周遍的,十方三世诸佛也都在我们的心中。就像在屋子的八个角上挂上镜子,所有的镜子都会在一面镜子里显现。法界是像这样互含互入的。
过去只顶礼一尊佛、只随喜几个人,并不是合理的方式。其实,我们一礼佛,身体就一一显现在十方三世诸佛每一佛的心中,而十方三世诸佛也在自己的心中。因此发愿礼敬心中的三世诸佛,而且是“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像这样,不论发什么愿,都从广大的层面上着眼,因此就有周遍的礼敬愿、周遍的随喜愿等等。
请问:谁不会礼敬?谁不会称赞?谁不会供养?……只有石头不会礼敬、不会称赞、不会供养……。大家是自性佛,一切妙用丝毫不缺,这是自家的宝藏,应有尽有。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发愿开发?为什么不发愿把它开发得最好呢?
我们一向的想法是:名声越大越好,钱越多越好,地位越高越好。这是大错特错。该重视的不是虚假的名利,而是自己的佛性。为什么就不懂得要开发自性的恒沙功德呢?智者反观自心就知道,唯有心最尊贵,最应当尊重的是心。因此,今后的重点是要努力把心中的功德开发出来。
其实,要行礼敬,就可以行礼敬;要行随喜,就可以行随喜;要行供养,就可以行供养……,要尽未来际行持,就可以尽未来际行持;要周遍十方行持,就可以周遍十方行持。这件事没有人能阻碍你,关键要自己发大愿。善愿能发到最大量,就进入了普贤行愿的轨道。
所以,要常常自唤自醒“我自性是佛”,既然自性是佛,就应做佛的行为。佛陀无量的稀有行为,统摄在普贤行海中。以这个原因,我们希求作佛,就要对普贤行生起希求之心。有此希求心,就是开始有了愿心。
愿是种子,愿的成就是果。在心中立愿是种因,将来以此愿就有成果。大宇宙中,一切都遵行着因果的法则在运行,想收获好的果实,就要首先种下好种子。种子不真实、不圆满,怎么能期待出现最好的果实呢?不种下普贤行愿的成佛种子,怎么会出现佛果的无量功德呢?不管你怎么努力,也不会显发如来无量无边的功德果实。
我的体会是,修学普贤行愿是最重要的开发胜义菩提心的缘起。缘起就是如此微妙,按照普贤行愿去熏习、发愿、行持,胜义菩提心就会自然开发出来。
很多人学了世俗菩提心的教法,不知道菩提心最全面、最深广的展开,就是普贤行愿。换句话说,普贤行愿中的每一愿都是具体修菩提心,深入进去,菩提心就会不断增长、广大、成熟。
普贤行愿的作用
时间方面观察:普贤行愿是无尽行愿,能在一切生中相续不断地起作用。
愿的力量能摄持着心趣向目标,而且随着发愿的长久或短暂,将长期或短期地起作用。普贤行愿是最永久的发愿,每一愿都没有时间的边际,所以,能尽未来际相续不断地引导着心趣入普贤行海。直到成佛,依然随愿力在无量无边的世界中,以身口意不可思议的幻化,度化一切众生。
有个故事能帮助我们理解。这是讲韩国日据时代,在庆尚北道的一个乡下,有个叫金在善的农民,他伺奉着守寡的母亲,对母亲非常孝顺。
母亲突然间去世了,他在悲痛的心情中举行了葬礼。后来,过了一段时间,家里的母狗产下四只狗崽,有一只非常好看,家人很喜欢它,这只小狗和这家人非常亲密。
有一天,金在善在梦中见到自己过世的母亲。
母亲说:“我的孩子在善,你们非常喜欢的那只小狗就是我!我生前有两个心愿未了,所以投胎到你家作小狗。我未了的两个心愿,你一定要帮我实现。”
金在善问:“母亲!是什么心愿?”
母亲说:“第一个心愿:从汉城到釜山的铁路虽然建成好多年了,但为了抚养你们,我一次也没坐过火车。你能不能带我去坐一趟火车。第二个心愿:我们村里的老人们都去过海印寺,只有我为了生活没有去过,你带我去朝拜一次八万大藏经(刻印高丽大藏经的经板共有八万块,所以叫做八万大藏经)。如果能实现的话,我就没有遗憾。”
虽然是梦中的嘱托,金在善的心情却很沉痛,他不能不满足母亲恳切的嘱托。
第二天,金在善抱着小狗来到火车站,买好票站在站台上候车。
这时候,车站的职员走过来说:“不能带狗上车。”
金在善解释:“我有特殊情况,我必须和狗一起坐车。”
正当争执的时候,火车开来了,停靠在站台边时,小狗像离弦的箭一样,迅速跑进了车厢,坐在车厢的座椅上,四处张望。当火车准备开动时,它又跳下来了。
由于乘务员的阻拦,金在善没能坐上火车,只好带着小狗回到家中,但小狗却显得非常高兴。
几天后,金在善和小狗一起去河川的海印寺。
到了海印寺,小狗这边瞅瞅,那边看看,蹦蹦跳跳地非常高兴。无论到了大殿还是小殿,它都在门前四肢趴地地磕头礼拜。
到了存放八万大藏经经板的藏经楼,里面的师父禁止小狗入内。当有人从里面出来,门被打开的瞬间,小狗一溜烟似地跑了进去。然后,很快地东看看西看看,把大藏经的经板参观了一遍。
这天夜里,小狗死去了。母亲再次出现在金在善的梦中。母亲说:“你帮我满足了心愿,现在我夙愿已了,要去享受天上的快乐了。我抚养你们兄妹时,心里总是想:我不可以因为我的过失造成孩子的不幸。我守着这样的信念活了一辈子。因此我连很小的损害人的事也没做过。你要一辈子把这个话记在心里。现在母亲要去一个很好的世界了。”
以上的事例显示了后世的行为仍然受着愿力的支配。愿力能够摄持自己的心,朝着目标去求取,即使在来世还会起作用。
《普贤行愿品》说,到了临命终时,万般带不去,财富、权势、眷属乃至与生俱来的身体都不会跟随自己,只有愿王不相舍离,一切时中引心向前,一刹那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这些佛的语言最真实了。像这位母亲转世作了狗,她带来了什么呢?带来了前世的身体吗?带来了眷属吗?带来了衣服、首饰吗?……什么也没带来,但有一样——前世的心愿带来了。虽然变成了狗的形象,但前世的心愿还留在她心里,引导着她去实现。
由此联想到很深很广的地方,如果我们长期地熏习普贤行愿,常常猛利地作意发愿,那在我们心中就播下了普贤愿王的种子。这是对于菩提道如海修行发愿的种子,是周遍法界、深广无尽发愿的种子。如果小小的心愿都能在来世摄持着心向着目标去求取,那么无上的普贤行愿就更能在来世推动着我们的心去勇猛修行。
到来世,普贤愿会引导我们出家持净戒、不忘菩提心、行持波罗蜜、不离善知识、不离同行菩萨、礼敬供养三世诸佛、利益众生,乃至勇猛求证无障无碍的解脱境界。像这样,无论遇到什么境缘,心中的行愿力都会引导着心去行持普贤行。所以,受持普贤行愿,以大愿的力量不久就能圆满普贤行。
通过以上观察,就能深信,普贤行愿能尽未来际持续不断地起作用。
由此还能理解到,现在受持普贤行愿积聚的力量,能穿越时间,在往生之后猛利地现行起作用。
像这位母亲有两个愿,她想坐火车和朝拜大藏经。她常常这么想,串习久了,就形成了很强的心力。在她转生做狗时,愿力像魔术师一样变现了一系列的行动:在儿子的梦中嘱咐;乘机跑上火车,坐在椅子上美美地享受一下;前往海印寺向着大大小小的佛殿磕头礼拜,溜进藏经楼参观一遍大藏经版。一个愿种子变现了这么多的行为,真是不可思议!
和这位母亲相比,我们算是幸运无数倍了。她没有福份听到甚深广大的佛法,拓展不开心量,所以,最多只想到去拜一次大藏经,等到酬满了愿之后,愿的功能也随着就停止了。而我们种下的是含摄无量菩萨行的普贤行愿的种子,这个愿心带到极乐世界,就能很快和阿弥陀佛的愿海相应,会像魔术师一样,显现无量无边的菩萨行。
没有种下愿王种子,到了极乐世界,也许就表现得愿力迟钝,心量不广。观察我们身边的现象,也能证明这一点。比如,对于某些善行,有些人表现得无动于衷,没有好乐心,而有些人意乐却非常强,做起来有很强的动力,这就是心中的愿力在起作用,一遇境界,就化为积极的行动。(没有愿力的人,境界是很狭小的。比如,有的人一生除了混日子之外,毫无作为。没有愿力,就落在这种状态中。)同样,有没有受持普贤行愿,往生之后的表现大不一样。有普贤行愿的力量,成就就非常快速。
其实,阿弥陀佛的大愿、净土的功德庄严,都是帮助我们圆满普贤行愿的非常大的助缘。我们内心有希求普贤行的愿力,一遇到这些助缘,就会立刻推动起心来行动,因此很快就能圆满普贤行愿。相反,内在没有愿力,见到阿弥陀佛也心量不广、意乐不猛利,这样就成就缓慢。
从时间上也能想到,这位母亲的愿只是想去拜一次大藏经,等愿望实现了,就不再起作用。如果是发无有穷尽的愿,愿的作用也永无穷尽。像普贤愿王,每一愿都是无穷尽的发愿,虚空界尽、众生界尽、我愿无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真正依此祈愿,愿力会尽未来际起作用,即使经过了无量劫,换了一个又一个的身体,愿力依然存留心中,辗转不断地现行。
空间方面,普贤行愿能周遍地在十方世界中起作用。真正与普贤行愿相应,不仅有益于自己的身心、家庭、城市、国家,而且有益于整个宇宙,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人类动物,都能蒙受加持,往好的方面转化。
大家知道,光速极快,每秒三十万公里。心念比光速还快,一想美国,就到了太平洋的彼岸。又比如,在地球上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就有一朵莲花开放,而且念得越好,莲花开得越茂盛。这些都说明心能越过空间起作用。
再看,普贤行愿发每一愿时,都把心量拓展到尽虚空遍法界。在这种心量中含裹了一切世界,这种行愿是誓欲把礼敬、供养、随喜等,推行于无量世界的三世诸佛。像这样,愿力电波遍及于宇宙空间的每个点,都起到相应的作用。
如何对受持《普贤行愿品》的利益生信
唯心变现
有人问:经书上是清楚地讲了,对于《普贤行愿品》受持、读诵等有极广大的功德,我们怎么对此生起信解呢?
我的看法是,关键要从“唯心变现”这个要点上进入观察。就是要深深地领会“唯心变现”的原理,并且,深入地往普贤行愿中,一条条地观察,就会对它的功德引起确定的信解,而消除怀疑。
所谓“唯心变现”,意思是,我们是什么样的心念,以此就会造成什么样的显现,在身体、在环境、在人际关系、在福德受用……方方面面都会造成同类的显现。真正能契合上普贤行愿,由此全盘发出的善念,它的变现作用确实非常广大和全面。
很多人都读过《水知道答案》这本书,里面一些科学实验的事例,对我们理解“唯心变现”很有帮助。
比如,对湖水发出美好的祝愿,会形成非常庄严美丽的结晶图案;孩子们对水说“好可爱”时,水结晶所呈现的形状也非常可爱。听到骂它“混蛋”时,水几乎不能形成结晶。无论看到哪个国家的语言所表示的“感谢”,水都会呈现出形状整齐的美丽结晶。
这都在证明心是器情万法的作者,水结晶只是一个小小的法,它同样是被心念准确地制造的。它的庄严形态,不是造物主造的,也不是无因无缘产生的,而是由善的心念造成的。
这个例子,在佛法看来很浅,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按普贤行愿修学能得到庄严的三十二相,能出现庄严的国土,能摄受一切顺缘等等。
大家返照自己的身心,很容易发现心念对身体所起的作用。在我们发起善念的同时,身体的分子结构就会变得庄严整齐,细胞会更富有活性,这样,由微观和合的各部分的相貌一定在变好、变庄严。
大家学好了“诸行无常”,会深深地相信这一点。我们当下的身体是刹那性的,以它为因,在善心的作用下,一定会变出下刹那的好相貌。这样的好作用累加多了,就造成稳定的好相貌,这就是“相随心变”的意思。
我们随着《普贤行愿品》发善愿,不是简单地说一句“感谢”,这是对周遍时空、具足万善的普贤行海在作意发愿。它的内涵无比深广,种类上,人间能见到的一切善行都包含在内,出世间诸佛菩萨的所有善行也都包含在内;深广度上,每种善都拓展到周遍时空,所以这是万善的总集,是善中之王。
大家诚心地缘着这样的愿王,开发最广大的善念,能不让身体的相貌转变吗?不转变是不可能的,不朝着最圆满的相好转变也不可能。
我们返照着身心来体会:我们翻开《普贤行愿品》,缘着经文,广阔地运用自己的心来发愿:“愿我礼敬一切人,愿我尽未来际称赞佛的功德,愿我在一切佛前献上广大供养……”这样,一条条地真诚发愿,再看身体——皮肤、容色、肌肉、眼睛、舌头等等,是不是方方面面在潜移默变呢?这样不断地发善愿,不断地串习,力量积聚起来,就会出现明显的金色肤色、柔软皮肤、广长舌相、青莲花眼、脚底千辐轮相等。庄严的三十二相,最后会完全显现出来。
一般说来,三十二相的每一种都是由一类相应善业造成的。普贤行愿中什么善都有,所以能引发圆满的三十二相。比如,按照供养三世诸佛的愿王去发愿,逐渐地在内心形成善愿,而且推动着行为去做供养,自然得到脚底千辐轮相;常常按摄持正法的愿文作意发愿,而且,按那么去实行,就会变成广长舌相,大到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且,一一舌出无量音声海,一一音流无量言辞海。
总之,一个“感谢你”的善念、一句“让我来帮助你”的善语,都能让水结晶变得庄严,何况是依普贤行愿发起广大无量的善心,周遍时空的善愿,这样会造成怎样的器情庄严呢?当心相应了普贤行愿时,就能开发广大无量的善心;当这些善心发出来时,就一分分地引起身体的变化。整个身体的相貌都在全方位地转变,整个器世界也在全方位地净化。所以,异熟果上就出现三十二相和国土的无量庄严。
所以,应当时时活在普贤行愿的发愿中,从自己心中时时发出周遍时空的善念电波,这会使自己的身体、心态、生活、工作,乃至整个生存环境,方方面面都往好的方面转变。
种子的作用
有人认为:现在发的善念是很微小的,虽然能起一定的作用,但像经上所说那么大的果报,则让人难以置信。
这要理解种子的作用。像这里种的文殊花,夏天开花后,花凋谢了,留下像小莲蓬那样,里面包藏着很多微小的花籽。这些花籽落在地里,来年会长出根、茎、枝、叶,开出红红黄黄的文殊花,非常美丽灿烂。在花籽的阶段,体积很小,见不到任何根、茎、叶、花的色、形、味,但种子的功能成熟就都能显现出来。如果在草原上撒满花籽,时节到了,就会开出一片鲜花的海洋。
把这个比喻移到心上来体会,我们念诵《普贤行愿品》,在理解了愿文涵义之后,准确、深刻地作意(“深刻”:深深地刻在心上,并非表面化地嘴上溜过。),就在心上种下了愿王的种子,将来会显现多少果实,会显现多长久、多广大的果实,确实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内种子成熟果实的能力,远远超过外种子,更何况是内种子中最不可思议的普贤行愿的种子。
再讲一个例子,就会明白这个甚深的道理。
往昔佛在世时,舍卫国有位须达长者,信敬佛法,是僧众的施主。
须达家中有两只鹦鹉,天生聪明伶俐,能听懂人的语言。每一次见到比丘来时,这两只鸟就先行告诉家人,让家人出来迎接。
有一次,阿难尊者来到长者家,看见这两只鹦鹉聪明伶俐,就给它们讲了苦集灭道的四谛法。长者家门前有一棵树,这两只鸟听完法后,就飞到树上欢喜地持诵四谛法。
夜间,两只鸟在树上入睡,被野狐狸吃掉了。死后以欢喜持诵佛法的善根,生到四天王天。寿命穷尽,生到忉利天;忉利天寿命穷尽,上生夜摩天;夜摩天寿命穷尽,上生兜率天;兜率天寿命穷尽,上生化乐天;化乐天寿命穷尽,上生他化自在天。然后他化自在天寿命穷尽,又下生化乐天,又从化乐天依次往下,生到四天王天;四天王天寿命穷尽,又往上升,渐次生到他化自在天。这样上上下下在六欲天七次受生,随意享受快乐。最后命终生到人间,出家修道,得辟支佛果。(《贤愚经》)
当时,两只鹦鹉持诵四谛法时,口中、身内、枝头都没有四天王天到他化自在天的妙宫、庄严的天身、天眼天耳等的神通、天衣天食等的受用,它们仅仅欢喜持诵了一些法句,但在种子功能成熟时,竟变现了上下七返六欲天、长达亿万年享受天乐、最终降生人间出家证果这样广大的果报。
两只鸟种了什么善因?它们只是听了比丘说法,欢喜持诵,持诵的也只是四谛法这一部分,但后来显现的天界福报、出家证果确实源于这个法行。这无法和普贤行愿的法行相比,且不说普贤行的全部,单单“摄持正法”一愿,誓欲受持三世诸佛的所有*轮,誓欲演说佛法光显一切菩提行,誓欲修行令普贤道究竟清净,尽未来劫,相续不断。如果能对这摄持正法的菩提行生起仰求之心,就已经远远超过了欢喜四谛法的量。
像这样,多往深广的方面、多往菩提道全分修行的方面进行观察,就能理解到普贤行愿的法行具有极广大的变现果实的能力。
我们现在得到了珍宝人身,心力、智慧不知比鹦鹉强多少倍。如果能广阔地运用自己的心,缘着广大无量的普贤行海发起渴仰之心,那么,以这个内涵就会无数倍地超过鹦鹉的善行功德。将来会出现多少广大的果报,心里衡量一下,就知道不可思议。经上说:“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这证明这种果报的量,只有佛的智慧才能证知,此外谁也没办法衡量。
类推观察法
可以用类推法来观察。
例1:佛书上记载,有位比丘对着一座古佛的遗塔恭敬地礼拜,佛说:从他脚下的地面到金刚地基之间有多少粒的极微尘,就会得到那么多次的转轮王福报。顶礼一座佛塔,功德都这么广大,何况对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的诸佛一一礼敬,这种礼佛的功德按佛的数量相乘,确实广大不可思议。
再者,我们理解了三世佛的意义后,时时处处见的都是佛,不但已成就菩提的是佛,任何众生下至蚊虫蚂蚁也都是佛。之后,我们发愿恭敬一切众生佛,以这个行愿力会让生命境界完全改观,也就是,时时处处对面前的一切佛都生起礼敬,由此不必要脱离生活,时时处处都积集广大功德。
因此,能发起这一行愿,不必要等到后世,在生活的当下就有极大转变,身心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例2:称赞如来的功德,《菩萨本行经》上说:假使有无量亿人都成了缘觉阿罗汉,有人对他们作衣服、饮食、医药、卧具的四事供养,坚持做一百年,这会得到极大的功德,但不如有人以一偈欢喜赞叹如来的功德。经上还说,释迦牟尼佛因地以一首偈赞叹当时的弗沙佛:“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以此功德,比弥勒菩萨提前成佛。
一偈赞佛都有如此广大的功德,何况普贤行愿,发愿以最微妙舌根,每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每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对这广大不可思议的称赞妙行,哪怕一刹那生起渴慕仰求之心,功德也无量无边。
例3:《悲华经》上说,往空中撒一朵花供养十方诸佛,能引生直到一切苦灭尽也无有穷尽的大福德。又如亿耳阿罗汉,前世以一朵花供养佛塔,致使九十一劫中感受人天妙乐,最后以此福德面见释迦牟尼佛,证得阿罗汉果。
我们观察,普贤供养行愿,供养境是十方三世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供养具是人天世界最好的花、香、衣服等,和一切正法修行,供养时间是穷尽未来劫数,相续不断,供养心是有胜解信、有行愿的力量。我们以无上供养愿王的愿文作为开发助缘,把心投入到愿文的意境中发起善愿,一定会生起极大的福德,谁也无法计算的福德。
以上举了三例。按这样,把十大愿王和十六种愿差别的内涵展开来具体观察,就会恍然明白,为什么念修普贤行愿是积资净障的无上方便,为什么做任何修行都要以普贤行愿印持回向,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自然会在心中解开。
讲到这里,还想告诉大家,《普贤行愿品》的愿文是极殊胜的开发助缘,它能起到总开关的作用,一触及它就开出了一片光明。意思是,只要我们用心去和愿文相应,就会开出内在广大的善心。
为什么要依靠经文来开发呢?这有很重要的道理。我们没看到这些殊胜的愿文之前,恐怕亿万年也想不到有如此广大的善行。世间的专家、学者、天仙、阿罗汉都说不出这样的大境界。而在有幸遇到了佛语之后,只要缘着愿文如理作意,就能开发极广大的行愿。这就是不能离开经文熏习的道理。想想看,亿万年中都无从生起的善心,借助经文很快就开发了,十法行的功德不可思议。
得道者多助
有人问:讲记上说,修持普贤行愿,凡是受用大乘法的顺缘,都会任运地(自自然然地)摄集,种种能产生苦恼、能引发身心疾病等的恶因缘都能转为菩提心和修行的助伴。对这一条,怎么生信解呢?
先看一个故事,看懂了故事,就会把问题解开。
有一位洪居士,与一位中学老师结婚,生了四个子女。丈夫的工资微薄,她要用这些钱维持一家六口的生活,还要提供孩子们读书。二十年来,她没做过一件新衣服,中午几乎都是在饥饿中度过的,可见生活很艰难。但她的善根深厚,一到时间,就去寺院拜佛。
丈夫反对她去寺院,子女们也不喜欢母亲去寺院。
丈夫常常很不满地说:“放下家里的事去寺院,成什么话?”
她回答:“我活在世界上,唯一的寄托就是亲近佛陀。如果不让我亲近佛陀,我没办法活下去。”
丈夫说:“那样的话,你干脆去寺院过日子!”
她说:“要那样就好了。”
洪居士每次去寺院之前都要和丈夫大吵一顿,回到家里又要吵一顿。
后来,寺院的住持知道她的状况,就对她说:“从现在起,你不要再来寺院了。没有转变家里丈夫和子女的心之前,不要来寺院。直到子女的口中能说出来:‘妈妈,今天是去寺院的日子,家里的事我们来做,你去寺院吧!’丈夫口里也能说出:‘所有的事我们来做,你去吧!’你再来寺院,在此之前,你就在家里好好地发愿尽责任。”
后来,洪居士十年当中没有进过寺院的门。
像观音菩萨的斋日、初一、初八、十五等等,本来是应去寺院的日子,她就独自在家中一个人发愿,她对佛说:“佛陀,今天是拜佛的日子,但我的责任还没尽完,所以去不了。我没有忘记佛的恩德,我在这里给佛顶礼。我为我的全家祝愿,祈求佛光恒时加被我的全家。”
后来,从丈夫和子女的口中终于说出了这样的话:“您去寺院吧!”而且,丈夫和子女都变成了佛教徒。
但她生活仍不富裕,想对寺院做些供养也很困难。
有一年正月十五,她去汉城定法寺,见到一位信徒在佛像前供养了两袋大米。她当时心里一阵羞愧,她很想供养佛陀,又拿不出钱来买米。正当她无奈的时候,忽然冒出来一个想法:我可以在做早晚饭时省出一勺大米,把这些米积攒起来供养佛。
从那天开始,她每天做饭都盛出一勺大米放在一个口袋里,接着就为家人一个个地祝愿。然后,每个月去一次寺院,把攒下来的米供养在佛像前。
这时,出现了奇妙的事——从此再没有出现过因粮食而操心的事,丈夫的事业也很顺利,孩子们都上了大学,成家立业,过得都很幸福。
故事讲完了,洪居士错在哪里?她是怎样转违缘为顺缘的呢?
以前,她对果位佛懂得尊敬、内心畏惧,但对身边的佛陀却不知道尊敬。实际上,她天天和被烦恼覆盖的活着的佛陀生活在一起,但她对每天一起生活的佛陀置之不顾。本来,自己具有绝对的、唯一的佛性,丈夫和孩子也同样如此,本来应当在相互尊敬中生活,但她却为了上寺院,轻视了身边的佛陀,忘掉了自己的责任。每一次上寺院,都要和丈夫大吵一顿,让丈夫、孩子不高兴,这都是因为忘掉了佛性而生活的原因。
其实,在佛教的传统里,早就有“看一切人都是佛,父母就是佛,丈夫、妻子就是佛,子女就是佛”的教诲,但一般人狭隘地理解了佛法,只把寺院中的佛像看成是佛,对身边的佛却非常轻视。实际上,这和佛陀的教诲相差十万八千里。
寺院的住持和尚非常高明,一眼就看出她的偏差,叫她在家里尽心尽力地承事丈夫、孩子,好好地发善心为家人祝愿。后来,她以善愿的力量化解了家庭矛盾。她时时祝愿:“愿我的丈夫健康、子女健康,愿佛光加被我的家庭幸福……”对于家人有这样一份好心,能不感化他们吗?所以,他们最后都请求她去寺庙拜佛。
从这里想到,我们修持普贤行愿,一个关键就是要把佛性作为人生的根本而生活,不这样的话,我们不但对自己轻视,对别人也轻视。这都是因为没有对佛性生起确信,才落到这般的生活道路中。
我们能够有一切众生是佛的信念,普贤行愿就可以在上面建立起来,对于三世诸佛礼敬、称赞、供养,乃至随学、恒顺,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行为。
大家要领会经文说的“三世一切佛”包括了一切,其中的未来佛是指一切众生。尤其恒顺众生中讲到,承事众生要像承事如来一样。如果我们对待一切人都像对待佛一样,那我们就能任运地积聚顺缘,以前结下的不好因缘都会化解,转为好因缘。
推演开来,如果我们深深地领会了普贤大行的意义,那我们就会开始调整观念和行为。比如,“恒顺众生”:对于亲人、朋友、同事,乃至一切众生,都像恭敬佛那样承事、供养;依止善知识和同分菩萨:尽心尽力地让善知识生欢喜心,和同分菩萨和合相处,同修普贤行愿;而且,对一切诸佛都礼敬、称赞、供养;对一切凡夫、阿罗汉、菩萨、佛的功德,都至诚地随喜;对一切佛的教法,都摄持、宣演、修证;对一切器世界,都庄严、都净化……。朝着这样的方面去发愿、去趣入,一切修持大乘法的顺缘都会摄集,一切违缘都会转成菩提心和修行的助伴。
这个道理很明白。看看自己所接触的有哪样没包括在内呢?自己的生活境缘分解开来,不过是每天遇到的有情,修行上遇到的善知识和道友,诸佛和佛的教法,再就是身处的这个器世界。如果面对这一切时,都按普贤行愿来做,那就会任运地摄受一切修行的顺缘。而且,修普贤行愿,发愿忏除一切不善的行为,远离一切菩萨行的障垢,因此能远离一切违缘。
按这样思维,会深信修习普贤行愿是“善得胜寿命,善来人中生”。
速得成就的道理
有人问:《普贤行愿品》有好几句都有快速的意思,比如,速见如来无量光、速成普贤菩萨行、速灭极恶五无间、速诣菩提树王下,而且讲记上说,这是超胜下乘不可计数倍的无上妙法,这些该怎样理解呢?
先讲一则故事,再作启发。
朝鲜时代有户姓郭的人家,儿子结了婚,新娘子的行为疯疯癫癫,不仅衣服穿不整齐、说话难听,对公婆也不尽礼仪,行为上我行我素。
丈夫一开始对她好言相劝,却起不到任何作用,也吓唬过她:“你再这样下去,会遭天打雷劈的。”但也毫无效果。最后,气得手里拿起棍子来了,把她关闭在屋子里。总之,想了很多办法,但女人的习气太重,仍然改不过来。
郭家是士大夫家庭,不能把她休掉赶出家门,只能将就着维持一种形象的夫妇生活。
有一天,丈夫在读《孟子》,注意到一句话:“人性本是正直的,每个人的本性都与尧舜 一样。”他开始深深地思考起来:“这个人的本质本来和尧舜一样善良,看来是我错了,我以后要像对待尧帝和舜帝一样尊敬她。”
第二天清早,他首先去祠堂拜了祖宗的牌位,然后直接来找妻子,很恭敬地跪下来向她磕头说:“你本来是了不起的人。”
妻子感到莫名其妙,她想:“我的丈夫心意转变了吗?直到昨天,他还打我骂我。”她认为丈夫精神出了问题,就赶紧闪开,往屋外逃跑。
丈夫追了上来,又磕头说:“你本质是善良、了不起的,是我看错了,我对你又打又骂,请你原谅我!”
就这样,做了有一两个月。这个女人的心开始转变了,她对丈夫说:“为什么总这样呢?我现在开始也要好好地做,请千万不要再磕头了。”
丈夫说:“你本来像尧舜一样,为什么不能礼拜你呢?”
丈夫继续向她磕头。妻子的心变得柔软、恭敬了,她也开始向丈夫磕头,而且说:“你把我看成尧舜,真正的尧舜是你啊!”
就这样,郭氏夫妇互相尊敬,开始了幸福的生活。
翻掌覆掌,转变只在一念间,有翻掌的愿望,就能让手掌朝上。恶人善人,转变也只在一念间,有向善的愿望,就能趋向良善。
人都可以做尧舜,人都可以做普贤。受持普贤行愿,就能开发自性无量无边的妙德。所以这是速疾成就的法门,能快速开发普贤万行,快速灭除罪障,快速面见阿弥陀佛,快速到达菩提树王之下。
下面作一个启发,比如:你有没有成为书法家的可能性呢?决定有。你不是石头,有手可以动,有心可以运笔,只要有真诚的愿望和努力,就一定能写出一手好字。
这个写字的成就不是从心外来的。这只是心在运转、手在挥舞,心在随缘起作用。这种可能性谁没有呢?话说回来,虽然有可能性,但如果没有写好字的愿望,也不可能有书法的成就。
推演开来,我们的心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只要有上进的动力和努力,往文学的方向去开发,就可以成为像李白那样的诗人;往音乐的方向开发,就可以成为贝多芬那样的音乐家;往物理学的方向开发,可以成为爱因斯坦……甚至想作释迦牟尼佛、想作耶稣、想作孔子,都可以做成。
我们解释体普贤时,曾经按《别行疏钞》讲过,“体性周遍”叫做普,就是一切一切的现象并不是从其它地方来的,唯独是这个心体上产生的;“随缘成德”叫做贤,意思是,心是很妙的,随着不同的因缘就造成不同的事相。
这些话说得很明白,能结合自己的心领会吗?就是,心本来有无限的可能性,往哪方面开发,就可以得到那方面的成就,做文学家、做音乐家、做科学家……,做什么都有可能性,你的佛性是万能的,因此,你的本体就是普贤,就是如来藏。
小结
佛性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是因;有某方面开发的愿望,是缘;因缘和合,就会形成果。而且,正因为佛性是可能性,没有想开发的愿望,没有向上的努力,就不会出现果实,任何时候只是随业流转而已。世间多少人活得庸庸碌碌,一事无成,便是明显的证明。
其次,从差别上观察:随着开发的愿望和开发的努力不同,自然就有成果上的差异。
普贤行愿,不像人天乘,只想求到今生和来世的受用圆满,也不像小乘,只求自己得到解脱,也不像一般的渐教,先修一点、再修一点,直到经历了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这都是因为向上的愿力不够,所以不能最快速、最全面地开发自己的佛性。比如,小乘的愿力到了成就阿罗汉果时,就不再起作用。一般修大乘的人,没有担荷普贤行海的大愿力,他说:先修一点然后再看,再修一点。也是不敢直下承当,随着他的愿只能慢慢地成佛。
总之,佛性就是无限的可能性,随着开发者的意愿和努力程度,它可以无限地、无穷尽地向上。如果能依靠普贤行愿直下就全分地承担起深广无尽的普贤行海,那就直接朝着菩提果进趣。以这个原因,不依照普贤行愿修持,即使经历多劫也不能成就。相反,能受持普贤行愿,就可以开发如来的殊胜功德。
每天必修的功课
以下要讲很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做任何功德都要以普贤行愿印持回向?为什么普贤行愿是生生世世的必修课?
福德十愿 → 大果
有人说:我们好好做功德,自然得到清净的果报,为什么一定要凭借发愿来得果呢?像农民耕耘自然就有收获,哪里要观待发愿?
这样的认识是只见一点,不见全部。见到的一点是修积功德自然获得果报,没见到的是:修积功德后,以发愿印持回向能使功德增长、广大、无尽。错误是,以“修持善法本身能得果”这一点否认发愿的增上作用。这种邪执不加以破除,就会障碍主动地运用发愿来创造殊胜果报,就像不通达致富方法的人守定一亩三分地,而拒绝更大的发展一样。
下面用两个比喻来说明。
绘画的比喻:
比如,一张宣纸和一块墨价值一百元。画家匠心独运、挥毫泼墨,很快就在上面画出一幅意境优美的荷塘月色图。固然,纸墨不必要观待画家也有它自身的价值,但不能以此否认画家的绘画具有创造新价值的能力。
其实,加入了画家绘画的因素,才让纸墨变成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普通的一张纸、一块墨,在画家匠心独运的挥洒之下,形成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可以悬挂在艺术殿堂里供千万人观赏,甚至成为国宝,流传百世。
所以,不能说“纸墨本有它的价值,何必要请画家来绘画呢?”这样的眼界就太低、太窄了。其实,最重要的就是这颗灵妙的匠心,它的起用能赋予纸墨伟大、不朽的艺术价值,让它从一百元的纸墨顿时变成价值上千万的艺术珍品。所以,技艺很值钱,外表上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一起用就能创造巨大的价值。
所以,定数中有变数。纸墨原材料的价值是定数,加上画家的技艺,就会形成新的巨大价值。画家的技艺能让纸墨变成无价。
人民币的比喻:
虽然一张一百元的人民币有它自身的价值,但使用者的运用能让它的价值发生变化。比如这一百元可以上饭店吃一顿,转化为能量,起到滋养身体的作用;也可以投资入股,在股票升值时,上涨为一千元;还可以印刷内含无上甚深妙法的佛经,成为无价的法宝。
所以,定数中有变数,一百元是定数,配合使用者的意图和方法,能使它的价值发生种种转变,操作方法越高明,形成的价值越大。
以上的比喻启发我们,修积了种种功德,等于做成了一块好材料,在此基础上,必须要有意识地运用发愿来赋予它更广大的价值,以求引生最殊胜的果报。
学过电子学的人知道,电子线路中有一种放大器,它的作用就是把微弱的信号几百万、几千万乃至上亿倍地放大。我们的心就是这个放大器,每当我们做了功德,千万不要忘了念修《普贤行愿品》回向这个能让功德无数倍增值的重要环节。
相比于佛法的大道,绘画只是小技。能在自己心上刻画好普贤行愿,才是伟大的丹青妙手。愿的庄严并非绘画艺术可比,它是在用心描绘未来如海菩提行的庄严,也让所作的功德成为广大不可思议。
所以,做完任何功德,都必须在心上画一个普贤行愿的法界行海图,没有画上,就非常遗憾,那就只是一张贫乏的“白纸”,没有气象万千的大愿庄严。
要画好它,一、要把心融入普贤行愿的意境;二、要“胸中有丘壑”,整个普贤行愿的内涵要非常熟悉;三、要“笔法”纯熟、精湛,要有大气,“运笔的技艺”就是内心随文作观的能力,“大气”就是整个吞尽一切普贤行海,横遍竖穷,无穷无尽。后两条来自对普贤行愿的深入领会、掌握,需要有闻思修的功夫。
引向未来的愿力
有一段话说:“庄严佛法界是大事,只是修持功德还不能成就,因此必须要凭借愿力。就像牛虽然有力量能拉车,但只有依靠驾御者才能使牛的力量有所指向,到达目的地。清净大愿也是如此,福德如牛,愿如驾御者,两者要互相配合,才能引向大果。”
这一段重点地提示我们,单单修功德还不够,必须配合上发愿,才能引向菩提大果。人驾御牛车的比喻是说,牛虽然有力气能拉车,但没有驾御者引导,牛东奔西走,没有固定的走向,也不可能走到目的地。牛有力量拉车是比喻福德能感果,人驾御牛比喻愿力的引导。
庄严佛法界是最伟大的事,不凭借普贤行愿的力量往佛果上牵引,单单修持福德,能引向佛果吗?这是不可能的,只有凭借愿力的引导,才能趣向佛果,愿能把功德引向所愿目标。
我们可以问自己:哪个法能引导我走未来的路呢?血肉的身体能引导我吗?物质的财富能引导我吗?珍宝、衣服、轿车、洋房能引导我吗?这些无心识的无情物怎么能引导我呢?这样一反问就知道,能凭借的只有自己当下的心,只有用心来引导心。
再这样思维:怎样用心引导自己的未来呢?未来不会来到现在,现在也不会和未来同在,只有运心往所愿的方面作意发愿,才能以愿力导向未来。除了这样做之外,再没有其它办法。所以,发愿是以心引导未来的唯一方法。
比如射箭,由最初发箭的力量,箭离弦之后就会射向目标。发箭是现在法,箭的飞行是未来法,由现在往未来的目标上发力,就能引导箭射向目标。这个比喻对应在心上就能领会,我们以心往所愿的目标作意发愿,就能让功德朝着目标去实现。这是我们引导未来的唯一途径。
由射箭的比喻还能得到很多启发,比如:箭射得准,就能正好射中目标,可见发愿时作意一定要准确;发箭的力量大,速度就快,可见发愿时心一定要猛利;箭随着往哪个目标发射,就能射向那个目标,可见发愿可以广阔地用心,朝着菩提行的方方面面作全方位的发愿。
普贤行愿的愿力发射,正是对无上菩提的修行最全面地指向,最广大地指向,无穷尽地指向。把这些特点和上面说的结合起来思维,就能深深地相信,要成就无上佛果的功德庄严,要实现无量无边的菩提行海,要证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普贤行愿是必须殷重修持、绝不可缺的法门。无论修什么法门,无论处在修持的哪种阶段,只要想成就佛果,都必须配合着普贤行愿来修,不然,单修功德而不修普贤行愿把它引向佛果,终究不可能成就。以这个原因,大乘修行人做任何功德都要以普贤行愿印持回向,这才是大乘修法的结行殊胜。
注意,通常所说的三殊胜,最后的结行回向殊胜,就是指做完功德后按照《普贤行愿品》发愿印持来回向功德,由此就让功德成为成佛的正因,这一点万分重要。
有人问起“印持”的意思,按照藏文直说,就是“已经盖完了章”。我的理解:盖了章是表示生效,一定会发生效用,比喻所做的功德一旦以念修普贤行愿回向盖好了章,就会按那么发生效用;或者,印章上刻有很多文字,一盖印,这些文字就顿时都印在纸上,我们依《普贤行愿品》如理地发愿回向,一条条愿义随着就盖在自己心上,就能让修行的功德往所愿的方面去实现果报。
这就像机场的指挥中心对机场上的众多飞机发出指令之后,飞机就开始起飞,朝着目标四面八方地飞行。我们的指挥中心唯一是自己的心,我们引导自己未来的方法唯一是往未来的目标作意发愿,心中一发愿,就会往所愿的方面趣向。无上菩提道和果的重点都含摄在普贤行愿的所愿中。所以念修《普贤行愿品》发愿回向,就是直接把心引向这些所愿境而发起希求心,往出家、持戒、不忘菩提心、不离同分菩萨、不离善知识等的方面发心趋向,往摄持正法、利益众生、趣入圣者境界、趣入净土、成满普贤愿王等的方面发心趋向。
整部《普贤行愿品》就是一颗大印,上面有如海的行愿文字,按照每一条愿的愿文如理作意,就把未来礼敬、称赞等等一系列的道果趋向指令全部清晰地盖好了,一条条未来心上的路,都通向了无上果地。
以上这些是对印持的理解。由此就明白,没有普贤行愿的印持,无论做什么功德,都成了没有圆满的回向。修行有前行、正行、结行三部分,按普贤行愿印持回向是任何修行的结行殊胜,缺少了它,就等于没有了结行,缺少了三分之一,这样怎么能成功呢?所以,每天修法后,做功德后,必须加上念修普贤行愿回向,这是终生不可一日缺少的修持,是从现在直至成佛不能缺少的修持。
以上讲了做任何功德都要配合普贤行愿来修,才成为大乘的殊胜修法。
讲到这里,想起上师法王给我们做了最好的示范。比如,上师朝五台山、峨嵋山等的神山、朝礼印度金刚座等的圣迹,每次传法、修法的前后,都一定配合《普贤行愿品》的念修。上师在引导千千万万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时,也是以念修普贤行愿作为基础来开展。在转绕金刚座时,上师是以《普贤行愿品》的四句偈为主来发愿(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为什么要这样事事配合《普贤行愿品》来修持呢?在《愿海精髓》中能看到上师的愿力:愿毕竟圆满普贤行愿所说的如海菩提行。圆满菩提行海是菩提道的究竟目标,所以,上师事事都往这个目标上发愿,做任何功德都按普贤行愿发愿。
反观我们,是否忘失了根本呢?我们布施、放生,功德做了一些,数字上念了一些,马上就非常满足,不去想更重要的发愿的方面。只有一种炫耀的心态,什么回向也想不到。或者,我们出家僧人接受施主的供养,但好好地为施主、为众生发愿却一点也没有。或者,闻思上,只觉得这只是听了一点,不会去珍惜闻思的功德,殷重地以发愿作印持,常常是敷衍了事地念两句。这些现象并不是别人造成的,这是自己内心没有尊重普贤行愿的缘故。
大恩上师的话:“现在我对什么都不希求,但对僧众每天能念诵一遍《普贤行愿品》却有强烈的希求心。如果僧众每天能如法念一遍《普贤行愿品》,我住在世间也觉得有意义。”通达显密法海的法王如此重视僧众念诵《普贤行愿品》,我们的态度如何呢?是不是轻视《普贤行愿品》,认为这不是重要的修法呢?
我们务必要观察清楚:未来成佛的果并不是在物质上形成的,也不是在身口上形成的,而是由内在的普贤行愿力形成的。所以一定要把虔诚的发愿融进去。说很有钱用在很多佛事上,比这个更重要的是把普贤行愿融进去。说很有功德,处处去过、拜过,比这个更重要的是把普贤行愿融进去。
在放生时、在上供下施时、在闻法修法时、在朝山礼佛时,一定要配合普贤行愿来发愿,哪怕供一杯水、献一朵花,也要配合发愿。有发愿就会形成无限的功德,结成无量无边的果实。这样做,不管做什么功德,都决定在做真实的佛事。所以一定要这样来印持。世俗成佛的缘起,最重要的就是这个普贤行愿。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我们的心还不够诚,没有全心地融入,所以没有发挥出普贤行愿的力量。如果事事都能虔诚地随普贤行愿发愿印持,那就离成就不远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大邱有一所非常著名的中医院,是韩国佛教曹溪宗庆北协会鲁东明居士经营的。鲁东明在当时闻名全国,他事业成功的后面有母亲伟大的母爱在里面。
丈夫死去很早,母亲发愿要把儿子培养成中医。这个女人没有把儿子送到大学,而是送到中药房当职员,学习中医。(那时还没有中医院,只有中药房。)
到了第一个中药房,再没有可学的时候,母亲又把孩子送到另一个中药房学习医术。在那里直到把能学到的都学好了为止,又送到第三个中医房,最后那里的师傅印证了儿子的医术,说他可以独立开中药房时,母亲就给儿子开了一家中药房。
但是在中青道的小小村间开的中医房,连维持生计都很困难,开得并不成功。
这时,母亲就做百日祈祷。半夜别人都在睡觉时,母亲起来,用凉水沐浴,然后去挑井水,在家后面的一块很平的石头上放上水,为儿子的成功作祈祷。
有一天,她端着清水正往房间后面走时,感到手和碗沾在一起。她吃了一惊,立刻把碗丢下,碗并没有从手指上下来,更吃惊的是,她抓碗的地方,留下了深深陷进去的手指印。这以后,这个女人就在手指沾上的地方端着水碗作祈祷。
百日祈祷之后,她得到了指示:“带着孩子往南走,到有‘大’字的地方,就在那里,你的儿子会成功。”
母亲和儿子就离开家乡来到了大邱。在大邱,她的孩子鲁东明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单单是一杯净水,也不可能有实现愿望的功能。但是有一颗虔诚的心、一颗坚持的心,在佛前供上净水,把心力融进去祈愿,最后是那么真实地实现了。所以,发愿没见到结果,不是愿没有力量,而是自己没有诚心。
还有一个例子:隋朝有个叫华严的年轻女子。有一次,一位圣僧来到她们村里,她很想去做一次供养,但自己没有钱财,只有两尺粗布。正当她伤感自己贫穷、不能修福时,忽然看到房梁上有一团杂乱的稻禾,她取下来得到了十粒黄米。
她边剥黄米的糠皮边想:我要拿这十粒米和两尺粗布供养一次僧众。她没有衣服不能出门,直到天完全黑下来了,她才弯着腰往僧众的住处走去。
快要走到僧众的房屋时,她把布远远地抛向僧房,之后恭恭敬敬地把十粒米放入饭桶,心里诚心地祝祷:我前生悭贪,今生感受穷苦,我现在对着佛陀求哀忏悔,以微薄的供品供养僧众,如果我的贫穷从现在开始消除,就愿饭器中的米饭变为黄色。祈祷之后,她哭着回到家里。
第二天早上,饭器中的米饭果然变成黄色。人们知道了这件事的缘由,都非常感叹,好义之士纷纷慷慨解囊,以财物救济她。后来,华严出家学道,做了一名修行人。
华严的供品很微薄,但她的心很虔诚。她供养时,用虔诚的祈愿印持,愿力很快就发生作用,让米饭变成黄色,消除了她的贫穷。
这些故事能加强我们的信心。我们缘着《普贤行愿品》深深发愿,无形中,愿就引导着心,按照如海的普贤行愿,铺开来形成万万千千的菩提路。普贤愿的力量不可思议,往菩提行海的方向发愿,一定会引导我们的心,从一生到无量生,从一世界到无量世界。这个行愿力一定会辐射开来,变现出无量无边的普贤行、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
正因为未来自利利他的成就都是由普贤行愿流现的,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直至成佛,恒时都要以普贤行愿印持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