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专辑,系由上慧下律法师亲执钟鼓来领众唱诵的。师父以其庄严摄人之呗唱嗓音,在欢喜的过年气氛中,带领上千信众,齐心礼佛发愿。距此录音,转眼十数年已过,此为师父当年亲领盛况的一次珍贵录音,堪称绝响。
日常功课分早课与晚课。早课僧众晨三时起床,集于大殿,上香礼佛,依序诵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上来偈赞、赞佛偈、三皈依、韦驮赞等经文,历时九十分钟。晚课在晚饭后举行,诵念弥陀经、忏悔文,进行蒙山施食,诵净土文,三皈依等,至唱伽蓝赞结束。
既礼佛竟。应端肃一心。正身威仪。虔敬胡跪。烧诸名香。存想。普贤菩萨。无量庄严。眷属围绕。为懺悔主。如对目前。发露无量劫来。所造一切恶业。断相续心。更不復造。而以正慧。观罪性空。不在内外。敬发大菩提心。摧灭恆沙烦恼。应想念云。
每天早晚课前,首先要净口、净手、净脸、洁净佛堂,根据个人条件可供灯、供香、供水果,供鲜花等,然后拜佛。如无有佛堂,可观想供佛、拜佛)
三时,原指晨朝、日中、日没之时,深层的含意,是要我们在昼夜三时,藉佛号之明珠,澄清心念,转秽为净,由迷返悟。三时系念的功德,不只是局限于超荐亡者,它的深广度,涵盖于每一个念头起伏不定的维系。把我们内在贪欲、瞋恨、愚痴的地狱众生,超度到无私、慈和、明理的光明世界。
《金刚宝忏》,全名为《大乘金刚般若宝忏》,简称《金刚忏》,是依据《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行的忏法。根据经典所说,凡夫一日所作,功少过多,于举心动念之间,常造众罪,因此障蔽佛性,轮回生死。若能知罪性本空,至心披露忏悔,就可消除罪业。
此大陀罗尼。忝自髫年便能口诵。且罔谙持法。后习天台教观。寻其经文。观慧事仪足可行 用。故略出之诚堪自轨。然智者所立行仪。总有四种。何等为四。一曰常坐。即文殊问经一行三昧也。二曰常行。即般舟经佛立三昧也。三曰半行半坐。即方等法华 二经。袒持普贤二三昧也。四曰非行非坐。即有依诸经行法。及历善恶无记修观。总名随自意三昧也。若据此经不制专坐。唯行及以相半。亦非纵任三性。于中觉察 而令三七日依法诵持。盖随自意中依经行法也。今于本经出十意。一严道场二净三业。三结界四修供养。五请三宝诸天六赞叹申诚。七作礼八发愿持咒。九忏悔十修 观行。仍以法华三昧补助观想。注于事仪之下。
据秦德祥介绍,天宁寺梵呗始于南北朝时期,齐竟陵文宣王萧子良确定了哀婉为主的风格特点。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精通音律,由他发起制定的梁朝雅乐,对于佛 教音乐汉化作出了重大贡献。因而,在汉传佛教音乐中,南方梵呗一直比北方梵呗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至唐代,由于传授者的方法和理解不同,南北梵呗出现了差 别。但到了近代,全国各地寺院基本上又统一于南方。“实际上,统一于南方就是统一于常州天宁寺的标准,就连智化寺的京音乐,能够成为国家级非遗也是因为乐 器演奏比较有特色,而不是他们的唱诵。”
佛教认为,人生是由久远生死相继而来的,要消除以往所造的罪过,才有利于修行。忏法就是悔除罪过、积极修行的一种佛教仪式。中国佛教的忏法起源于晋代,渐盛于南朝,流行于唐代。现在通行的有梁皇忏、慈悲水忏、大悲忏、药师忏、净土忏、地藏忏等。其中,慈悲水忏最具有代表性。
我今灌沐诸如来 净智功德庄严海 同证如来净法身 戒定慧解知见香 遍十方刹常芬馥 愿此香烟亦如是 无量无边作佛事 亦愿三涂苦轮息 悉令除热得清凉 皆发无上菩提心 永出爱河登彼岸
会启瑜伽最胜缘,觉皇垂范利人天。经宣秘典超涂炭,教演真乘救倒悬。阿难尊者因习定,救苦观音示面燃。兴慈济物真三昧,感果叨恩万古传。吉祥会启,甘露门开。孤魂佛子降临来,闻法赴香斋。永脱轮回,幽暗一时开。